網路成癮相關文獻

 

網路成癮相關文獻

網路成癮相關書籍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智弘(2011)。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於謝禮丞(主編),樂活-興大校園的故事14-24頁)中:國立中興大學。

王智弘 (2016)。危機即是轉機:從危機干預談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1),vi-xi。

王智弘(2019)。諮商實務的本土化探究:以心理健康危險因子檢核表為例。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0(3),vi-xx。

王智弘、林雅涵、施映竹、陳彥如、陳慧苓、張勻銘、黃健峰、盧怡任(2008)。網事知多少:網路成癮輔導防治人員培訓手冊。嘉義:嘉義市政府。

王智弘、楊淳斐(2016)。一次的力量:含攝華人文化觀點的一次單元諮商模式。臺北:張老師文化。(ISBN: 978-957-693-878-8)

王智弘、楊淳斐、張勻銘(2019)。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與防治對策。刑事法雜誌,36(3),21-86。

王智弘、葉怡伶、盧怡任、蔡易辰、鍾筑凡(2018)。「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綜合版)臺北:教育部。

王智弘、葉怡伶、盧怡任、蔡易辰、鍾筑凡(2018)。「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大學版)臺北:教育部。

王智弘、葉怡伶、盧怡任、蔡易辰、鍾筑凡(2018)。「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中學版)臺北:教育部。

王智弘、葉怡伶、盧怡任、蔡易辰、鍾筑凡(2018)。「教育部各級學校網路成癮學生個案輔導作業流程及輔導資源手冊」(小學版)臺北:教育部。

明燁、洪慧芳2007)。孩子回家只上網怎麼辦。台北: 美商麥格羅‧希爾。

        原著為Khoo, A., Liau, A., & Tan, E. (2006). What do I say to my Net-savvy kids? Singapore: McGraw-Hill(Asia).

林金源2020)。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買手機?台北:木馬文化。

        原著為Heitner, D. (2016). Scteen: helping Kids Thrive (and Survive) in Their Didital World. Oxon,UK: Bibliomotion.

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淑慧、柯志鴻(2015)。國小家長版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6(4), 517-539。

陳美靜譯2002)。網路心理講義。台北: 天下文化。

        原著為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教育部(2003)。「青少年網路沈迷與輔導」專題。「學生輔導」雙月刊第86期(2003年5月出版)。

衛生福利部(2015)。戰勝網路成癮-給網路族手機族的完全攻略手冊

                  http://health99.hpa.gov.tw/flipbook/21928/index.html#p=1

林朝誠校閱(2013)。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勻銘、王智弘、陳彥如、楊淳斐(2012)。一次單元網路諮商運用於大學生網路成癮之症狀變化與成效。教育實踐與研究,25(1),131-161。

張立人(2013)。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臺北: 木馬文化。

張立人(2019)。APP世代在想什麼?: 破解網路遊戲成癮 預防數位身心症狀。臺北:心靈工坊。

吳芠譯(2019)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臺北:心靈工坊。原著為Kardaras, N. (2016). Glow kids: How screen addiction is hijacking our kids and how to break the tra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戴羽晨(2020)把上網壞習慣一「網」打盡!陪孩子在網路世代成長的指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

Ko, C. H., Chen, S. H., Wang, C. H., Tsai, W. X., & Yen, J. Y. (2019).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Gaming Version, for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 the DSM-5 among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 4141.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網路成癮的相關媒體影音資訊

 

©迷網年代 (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07/20《今夜說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Sm0RHx_RA

©臉書力量大 (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10/05《今夜說新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f7U3WEnITU

©電玩奪冠後?(慈濟大愛第二台 2012/10/31《今夜說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Nk4wz6mN70

©網路成癮:情緒依賴 人際關係冷落(慈濟大愛台 2012/12/17「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一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052

©欠缺友情 成就感低 易致網路成癮(慈濟大愛台 2012/12/18「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二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084

©戒掉網癮首要之務:培養其他興趣(慈濟大愛台 2012/12/19「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三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115

©走出虛擬世界 現實生活找到重心(慈濟大愛台 2012/12/20「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四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145

©精神戒治法 身心靈同步療癒(慈濟大愛台 2012/12/21「喜出網外」專題報導第五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172

0電玩遊戲防沉迷 家長應是把關人(慈濟大愛台 2012/12/22「喜出網外」專題報導 第六集)

    http://www.daai.tv/2011web/news/topic_content.php?id=21210

©社論 網路成癮 (2013/07/23 國語日報)

©調查:全台2成學生 有網路成癮風險(2013/07/19 公視晚間新聞)

©網路成癮氾濫 消基會:徵 健康捐 (2013/07/30 中國時報)

©迷網!青春年少的迷惘? (公共電視 2013/08/01  NGO觀點)

   http://hichannel.hinet.net/old/player/vod-s1.jsp?id=247565&channel=pts

©網路成癮輔導網調查 網路成癮,小二是關鍵 (2015/01/06,國語日報)

©網路成癮與自殺防治:網路成癮之處遇─王智弘教授 YouTube(2015/10/19,自殺防治e學院)

©網路成癮預防 (2016/11/22,健康上網每一天)

©玩電玩≠網路成癮 背後心理需求更值得重視(2018/06/01,親子天下)

©網路成癮與否和現實連結度有關 (2018/07/07,芋傳媒)

©青少年沉迷網路 家長力有未逮壓力大 (2018/07/07,中央通訊社)

©王智弘:網路成癮不是罪,是孩子求助的警訊(2018/09/04,親子天下)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為網路成癮?(2018/10/24,親子天下)

©網路成癮的認識與輔導  (彰化師大數位研習課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2-HJeOAmvQ

©哪種人最容易網路成癮?(2019/01/04,未來城市@天下)
©92%家長支持在校禁用手機,背後更重要的是... (2019/05/02,親子天下)
©整天打遊戲、玩手機,堆疊出與家人的隔閡,孩子過度沉溺網路怎麼辦?(2019/10/07,數位時代)
©孩子!網路遊戲要贏不要癮 (2019/10/24,新北市衛生局)
©網遊成癮納精神疾病!專家曝10大危險因子(2019/10/24,新頭殼)
©「瘋狂打遊」恐是精神疾病!台3成青少年網路成癮...專家曝「10大危險因子」(2019/10/24,ETtoday新聞雲)
©新北市政府呼籲 孩子!網路遊戲要贏不要癮 (2019/10/24,大成報記者高金次新北報導,新浪新聞)
©網路成癮10後遺症 新北設專區防治(2019/10/25,聯合報 / 記者魏翊庭 / 新北報導)
©《納入精神疾病》網遊成癮 專家建議「三不一要」(2019/10/25,自由時報)

©王智弘(2020)。守護兒少不迷網 關注兒少心理健康 預防網路成癮。國語日報(2020/03
/04教育廣場—大家談教育版)。

©取代日常碎碎念!讓孩子輕鬆學會如何利用網路讓生活更美好(2020/07/01,未來親子平台)
©
孩子要求看動畫《鬼滅之刃》,家長該限制還是該陪伴?(2020/07/02,未來親子平台)

©家庭這樣做|3個小行動 創造更好的親子連結 (2021/04/29,親子天下)
©離不開電腦的青少年,網路成癮即刻救援 (2021/06/05,親子天下)
©網路成癮六症狀!孩子沈迷網路怎麼辦?了解原因與治療(2021/06/05,親子天下)

©網路成癮親子爆衝突 專家:不能只禁用 要更多陪伴與理解 (2023/04/19,聯合報)

 

 

網路成癮相關文獻

 

Queeni(2004)。在悲傷中徹夜未眠。人間福報,2004年5月1日,覺世副刊。2005年12月28日取自

       http://www.wfdn.com.tw/9305/040501/09-15/050111-1.htm

王竹正(2006)。即時通訊社群中軟體介面與人格特質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沂釗(2001)。輔導教師如何介入學生之網路沉迷行為。學生輔導,74,58-67。

王智弘(2000,11月)。網際網路對助人專業帶來的契機與挑戰。2000諮商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邁向新世紀

        的諮商與輔導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智弘(2003,6月)。輔導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輔導人員對青少年網

        路成癮行為之挑戰與因應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

王智弘(2004,4月)。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

        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王智弘(2005)。運用網路諮商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

        學院。

王智弘(2005)。網路成癮的問題成因與輔導策略。輔導會刊354-14

王智弘(200512月)。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

        中信大飯店。

王智弘(2006,10月)。E世代網路交友行為之心理學內涵與相關影響。 大專校院網路交友風險管理研討會

        諮商輔導研討會。雲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王智弘(2006)。網路上的「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台灣心理諮商通訊

      電子報192

王智弘(2006,10月)。網路成癮的成因與輔導:台灣的研究與實務觀點。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學 術

       研討會。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王智弘(2007)。談遊戲與媒體產業的社會責任消費者報導,315,2。

王智弘(2007)。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之建立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0。

王智弘(2007)。網路成癮青少年之家人陪伴與關懷─孩子網路沉迷的可能成因與因應策略(上)。台灣心理

      諮商通訊211

王智弘(2007)。網路成癮青少年之家人陪伴與關懷─孩子網路沉迷的可能成因與因應策略(下)。台灣心理

      諮商通訊212

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

王智弘(20083月)。建立校園網路沉迷預防機制之對策與挑戰。學校心理健康促進研討會暨中華心理衛生

        協會第35屆第2次會員大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2008)。運用一次單元諮商模式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7

王智弘(20087月)。「薄紗舞台效應」與宣洩治療功能網路:部落格現象的心理學解讀。九十七年度中

        區大專校院敞開心中的防火牆,心網捕手研討會。雲林,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王智弘(2008)。誰來解救網路中的沉迷靈魂:政府與產業應負的責任網護情報25A

王智弘(20089月)。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症之輔導策略。兒童及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探討研討會。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200811月)。校園網路沈迷之現況分析及預防探討。「串連家園與校園:以健康促進行動提升青

        少年 心理復原力」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成淵高中。

王智弘(2008)。認識網路成癮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教師天地15622-33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 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學富文化。

王智弘(2009)。網路成癮問題家長啟示錄網護情報36A

王智弘20098網路成癮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之探討2009員工心理健康及諮商輔導研討會。台北,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

王智弘(2009)。我的孩子會網路成癮嗎?親子天下10192-194

王智弘(2010)。虛擬世界,現實危機。人籟6756-59

王智弘(2010)。別讓網路的惡魔控制你的小孩。中科員工協助中心季刊2

王智弘(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及其因應之道網護情報56A

王智弘(201211月)。當代大學生網絡使用疾患之探討。第四屆兩岸四地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上

        海,上海海洋大學

王智弘(2012)。因應網路成癮,政府應有積極作為。消費者報導3722

王智弘(2012)。網路成癮大作戰:找回迷途的孩子。消費者報導3726-10

王智弘(2012)。處理網路成癮有撇步,「覺知處行控追」六步驟。消費者報導37210

王智弘(2012)。網路成癮大作戰(下):青少年與成人篇。消費者報導37324-29

王智弘(2012)。網路成癮的盛行率到底是多少心靈電子報015-07

王智弘(2013)。善用網路不成癮:讓網路與現實生活緊密連結。師友月刊548(2月號),24-28。

王智弘(2013)。7招向網路成癮宣戰:慎防學生暑假症候群-網路與手機成癮大流行。消費者報導,388(6月號)

      , 60-63。

王智弘(2015)。網路成癮輔導Q & A教師天地,19412-14

王智弘(2016)。危機即是轉機:從危機干預談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1),vi-xv。

王智弘(2017)。網路成癮的心理危險因子(上)。台北市生命線協會電子報:生命線上,172(11月號)。

王智弘(2017)。網路成癮的心理危險因子(下)。台北市生命線協會電子報:生命線上,173(12月號)。

王智弘(201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學務通訊,9497

王智弘(2019)。網路成癮十大危險因子及家長因應之道(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

      研究中心電子報,603月號)。

王智弘(2019)。網路成癮十大危險因子及家長因應之道(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

      研究中心電子報,614月號)。

王智弘(2019)。諮商實務的本土化探究:以心理健康危險因子檢核表為例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0(3),vi-xx。

王智弘(2019)。推薦序:為了村子的未來,我們要照顧好共同的孩子。於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著),關掉螢

      ,拯救青春期大腦(吳芠譯)。台北:木馬文化。

王智弘(2020)。推薦序:孩子,你的未來不是夢,我要站在你身邊。於黛沃拉·海特納什麼時候可以

      給孩子買手機?(林金源譯)。台北:木馬文化。

王智弘(2020)。守護兒少不迷網 關注兒少心理健康 預防網路成癮。國語日報(2020/03/04教育廣場—大家談教育版)。

王智弘、陳慧苓、施映竹、陳彥如、張勻銘、劉淑慧、陳淑惠、柯志鴻(2010,12月)。網路成癮與脫離成癮脈絡分析模式及其應用:網路成癮危險因子量表之編製與治療處遇之研究2010第八屆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台北,實踐大學。

王智弘、陳慧苓、施映竹、陳彥如、林雅涵、張勻銘、劉淑慧、陳淑惠、柯志鴻、楊淳斐、林倩如(20117

      )。網路成癮的評估模組與治療研究。第三屆兩岸四地高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澳門,澳門科技

      大學。

王智弘、張勻銘20097網絡成癮的問題成因分析與諮商輔導策略。首屆兩岸四地心理輔導與諮詢高峰論壇。南京,南京大學。

王智弘、楊淳斐(2001)。校園網路倫理的三個建構層面: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網路文化的建立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75-82  

王智弘、楊淳斐(2001)。網路諮商中可行之理論取向與實務技巧。輔導季刊,37(4) 20-27

王智弘、楊淳斐(200412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2004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年度聯合會。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

王智弘、楊淳斐(2006)。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運用。輔導季刊,42(1) 1-11

王智弘、楊淳斐(2006)。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新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資訊電子報,199

王智弘、楊淳斐、林雅涵(2008)。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於網路成癮當事人之應用台灣心理諮商通,221。

王智弘、楊淳斐、張勻銘(2019)。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與防治對策。刑事法雜誌,36(3),21-86。

王勝欽(2003)。青少年在網咖中使用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薇棻(2007)。從書寫治療淺談部落格之網路書寫全球心理衛生E學刊,試刊號第三期。

方紫薇(2002)。高低網路沉迷者在自我認同、情緒調整及人際互動上之差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2),65-

        97。

白育甄(2003)。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永進(2008)。以人際互動特質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之研究。立德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佩縈(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沉迷現象對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和課業學習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南逸(2003)。國中生使用網路之偏差行為和網路沈迷程度對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佳蓁(2005)。高職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學習成就之探討。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桃園。

李美枝(2001)。知文知心不知面-談網路人際關係。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 189

      -196頁),台北:桂冠。

李偉斌(2007)。青少年社會發展與網路依附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7。

李偉斌、陳慶福、王智弘(2008)。網路即時諮商與晤談諮商中助人技巧、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研究:以準諮商

        員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0(1),1-22。

李曉宏(2008,11月25日)。三問「網癮標準」。人民日報,11版。2009年1月15日取自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11/25/content-145376.htm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姝蒨(1999)。電腦中介傳播人際感情親密關係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 係」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吳筱玫(2003)。網路傳播概論。台北:智勝文化。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7-11。

吳峻豪(2007)。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和自我概念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雅玲(2003)。高職學生人格特質對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慧菁(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與網路成癮行為的關係─以桃園縣國小為例。中

         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何振珮(2006)。花蓮市國民中學學生網路成癮傾向與身心健康、學業成績之相關性研究。慈濟大學公共衛生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呂謂正(2008)。國中生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憂鬱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生為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聖玲(2003)。中學生網路沉迷與改善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

林以正(2003)。成長與沈淪-網路,究竟是洪水猛獸或是新的契機?學生輔導86104-119

林旻沛(2003)。大專校院學生網路成癮盛行率及認知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

林青穎(2012)。家長版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及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青穎、王智弘、陳淑惠、劉淑慧、柯志鴻(2015)。國小家長版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及其信效度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6(4), 517-539。(TSSCI)

林雅涵(2011)。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團體諮商對網路成癮當事人之諮商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清財(1984)。青少年自我統整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林銘宗(1999)。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課業壓力、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倩如、王智弘(2012)。我國兒童網路成癮研究發展現況之探討。輔導季刊484),1-9

林倩如、王智弘、林旻沛(2012)。網路成癮兒童之動力取向團體。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刊,18(4),11-27。

林夏安、王智弘(2009,6月)。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即時視訊諮商運用於焦慮情緒當事人諮商之初 探

      2009年全國輔導與諮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林唯斯(2007)。國中生網路成癮、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瑞芳附近地區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曉玲(2004)。青少年病態性網路使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文

        ,未出版,臺北市。

林靜茹(2003)。網路迷航記--高中學生網路成癮行為之現況分析(以左營高中為例)。學生輔導,86,頁72-91。

林懿珍(2008)。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以臺中市為例。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宇賓、劉書瑜、江燕、柯志鴻、劉淑慧、楊淳斐、張勻銘、施郁恆、王智弘(2020,8月)。新冠疫情下大學生希望感、心理健康危險因子與網路成癮之研究。2020年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范傑臣(2003)。高中生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對網路沈迷的影響─以桃園縣某高中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卓翠玲、戴嘉南、王智弘(2007,10月)。人際困擾當事人接受網路即時諮商之研究。2007年中國輔導學會年

       會暨學術研討會。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岳曉東、應力、嚴飛(200610月)。中國大陸網路成癮現狀與對策探討2006年中國輔導學會年會暨學術 研討

        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柯志鴻(2003)。網路成癮之精神醫療觀點。學生輔導8636-57

柯志鴻(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因子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柯志鴻(2009)。以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大學生網路成癮之認知神經機轉。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

       ,未出版,高雄。

施文正(2007)。心理健康主題網路討論區之使用者經驗分析—以「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為例。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施香如(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四: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

       行為研究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S87-2511-S009-015-N

施香如(2001)。迷惘、迷網—談青少年網路使用與輔導。學生輔導通訊7418-25

徐右任、王智弘(20099月)。網路成癮與憂鬱情緒共病性之問題成因探討與心理治療策略。第48屆台灣心

        理年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郭欣怡(1998)。網路世界的我與我們-網路使用者之心理特性與網路人際關係特性初探。國立台灣大學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思琪(2007)。網路團體諮商之發展。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10。

郭娉如(2008)。大學生社交焦慮傾向、反芻思考、寂寞感及網路使用時間之相關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金英(2004)。網路使用習性、網路交友期望與社交焦慮之分析。資訊社會研究,7,111-145。

陳美文(2004)。運用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具網路沉迷現象之國中生之諮商成效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陳英傑(2006)。揭開虛擬世界的神祕面紗:青少年網路犯罪的現況分析(上)。尋找星光,12-14。

陳佩庭(2008)。臺東縣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動機與網路成癮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東。

陳坤虎(2001)。青少年自我認同與父母管教態度及自尊之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陳波汎(2006)。商職生網路使用行為、生活適應與網路成癮關係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玟如(2005)。國小學童網路成癮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沈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陳冠名(2007)。青少年網路沉迷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753-101

陳昭佑(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惠(1998)。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

      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7-2511-S-002-023-N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

      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10-N

陳淑惠(2002)。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沉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0-2625-Z-002-034

陳淑惠(2003)。擬像世界中的真實心理問題?-從心理病理實徵研究談起。學生輔導8616-35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

        學刊,453),279-294

陳淑慧(2008)。高職學生人格特質、網路使用類型與網路成癮關係之探討-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慧苓、王智弘(2009,6月)。「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檢核表」編製必要性之探討。2009年全國輔導與諮

       商碩博士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慧苓(2011)。青少年網路成癮評估模組之初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嬿竹(2002)。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陶然、王吉囡、黃秀琴、劉彩誼、姚淑敏、肖利軍、張惠敏、席延榮、張英(2008)。網路成癮的命名、定義及

        臨床診斷標準。武警醫學,199),773-776

戚國雄(1998)。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12-18。

游森期(2002)。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彰化。

游森期(2003)。臺灣地區大學生人格特質、網路成癮、憂鬱與焦慮之結構方程式模式檢定。教育與心理研 究

       263),501-525

黃一玲(2001)。影響大學生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研究。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佳寧(2007)。大學生合作性人格特質與網路成癮傾向相關性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

        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明華(2008)。國中生家庭氣氛、學校適應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俊豪(2005)。高職資料處理科學生網路成癮相關因素及其影響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琪皎(2007)。大學生依附風格、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諮商與輔導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雅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之成癮性、使用行為與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

        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雅彗(2005)。生活壓力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以新莊地區國中生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

        文, 未出版,台北。

黃群峰(2008)。大專院校學生虛擬社會支持對憂鬱傾向與網路成癮的影響。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維仲(2006)。大專院校學生行為特質與身心症狀和網路成癮之關係。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張正疆(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線上遊戲使用現況及其與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

        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勻銘(2005)。以全球資訊網為介面之認知治療網路即時諮商-以憂鬱情緒當事人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勻銘、王智弘20107認知行為治療於網路成癮之應用。第二屆兩岸四地大專院校心理輔導與諮商高

        峰論壇暨2010華人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張勻銘、王智弘、陳彥如、楊淳斐201110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網路諮商運用於大學生網路遊戲成癮之

      研究。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2011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張勻銘、王智弘、陳彥如、楊淳斐(2012)。一次單元網路諮商運用於大學生網路成癮之症狀變化與成效教育

      實踐與研究251),131-161

張高賓(2009)。父母教養態度、家庭心理環境與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

        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693-117

張翠芬(2012719日)。迷網難自拔、青春變調回不去。中國時報A8版。

張雅婷(2007)。網路交友動機與人格、孤獨、社交焦慮和自我揭露的關係。國立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源豐(2008)。臺東市馬蘭國小高年級生人格特質、學習態度對網路成癮之關聯。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

        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教育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懷瑩(2001)。MUD研究初探:多元方法探討「龍域傳奇」中的虛擬社區,使用與滿足,以及使用者的

        虛擬化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淑容(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其生活型態及父母態度相關性之探討以臺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仲毅(2007)。國小學生網路成癮、從眾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

         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淑惠(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連廷嘉(2007)。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諮商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成效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739-64

傅義婷(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彰化。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佳幸(2001)。大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心理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楊青垂(2005)。少年沉迷網路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態度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

楊媄媜(2005)。國中生網路成癮與心理需求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

        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靜芳(2003)。社交焦慮、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環境特性之關聯性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葉俞均(2006)。探討大學生憂鬱症狀、拒網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在網路成癮模式中之角色。國立成功大學行

        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葉保強(2000)。色情電子商務的「網罪」。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535-37

葉靜君(2003)。現實治療團體對改善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效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桃園。

趙育賢(2008)。不同人格特質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文尚(2003)。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南。

劉學奎、王經國、莊海紅(2008,11 月9 日)。我國首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在京通過專家論證。新華

        網。2009年1月15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09/content_10328447.htm

蔡易辰(2009)。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網路成癮大學生之諮商成效。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存裕(2006)。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現況之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蔡沛錡(2005)。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資

        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

        義。

溫婉玉(2008)。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

        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潔如(2002)。高中學生網路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個人特性與網路沉迷現象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家和(2008)。影響中學學生網路成癮與虛擬人際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縣某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鄭淳憶(2005)。國中學生網路素養及網路成癮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

         版,雲林。

鄭雅芬(2008)。臺南市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永欽(2008)。憂鬱程度與正向線上遊戲效果預期對臺灣男女大學生線上遊戲使用與網路成癮程度之預

        測。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盧浩權(2004)。青少年網路沉迷現象與生活壓力、負面情緒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高中生為例。靜宜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盧怡任(2007)。網路成癮的成因與諮商-阿德勒學派的觀點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9

盧麗卉(2002)。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警政署(2008)。警政統計通報(97 年第48 號)。2008 年11 月26 日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public/Attachment/f1227506587476.doc

蕭銘鈞(1997)。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昱霖(2007)。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行為與資訊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謝亞嫻(2004)。現實治療團體對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男高中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明達(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未

        出版,花蓮。

謝龍卿(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現象之相關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82),19-44

謝龍卿、黃德祥(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與生活壓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6/729-62

戴秀津2002)。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相關因素及其身心健康影響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高雄。

戴秀津、楊美賞、嚴正芳(2004)。台灣南部青少年網路成癮及其對身心健康影響之探討。慈濟醫學,16(4),

        241-248。

顏如佑(2004)。青少年網路成癮相關因子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嫻(2004)。現實治療團體對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男高中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

         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士媛(2005)。團體課程對「網路成癮」國中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花蓮。

藍菊梅(200512月)。網路沉迷的矯正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鍾宇星(2012)。大學生網路使用經驗與希望感知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鍾筑凡(2010)。大學生網路沈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韓佩凌、鄔佩麗、陳淑惠、張郁雯(2007)。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沉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學報,

      383),355-373

魏希聖、李致中、王宛雯(2006)。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危險因子與偏差行為研究:以臺中縣霧峰大里地區為

        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80-105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

        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Armstrong, L., Phillips, J. G., & Saling, L. L. (2000).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us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53, 537-550.

Bayraktar, F., & Gün, Z. (2007).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Internet usage among adolescents in North Cypru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0(2), 191-197.

Bellafiore, D., Colón, Y.,& Rosenberg, P. (2004). Online counseling groups. In R. Kraus, J. S. Zack, & G. Stricker(Eds. ), Online counseling: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pp. 197-216). New York, NY: Elsevier Science.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Cao, F., & Su, L.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33(3), 275–281.

Chan, H. L., Wang, C. H., Liu, S. H., Chen, S. H., Ko, C. H.,  & Shih, Y. C.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Factors Scale  for Adolescen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Chen, Y. J., Wang, C. H., Chang, Y. M., & Yang, C. F. (2010, August). A research of web-based Single Session Counseling Model for cli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Cho, Y. R., & Lee, H. J. (2004). A study on a model for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4(3), 541-551.

Chou, C. & Hsiao, M.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s,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s & Education, 35(1), 65–80.

Collie, R. K., Mitchell, D., & Murphy, L. (2000). Skills for on-line counseling: Maximum impact at minimum bandwidth.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219-236).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Day, X. K. & Schneider, P. (2000).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rapists in face-to-face, video, and audio sessions.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203-218).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DeAngelis, T. (2000). Clinicians drawn in by clients with Internet abuse problems. Retrieved  June 20,

         2003, from http://www.apa.org/monitor/apr00/addiction_box2.html

Douglas, A. C., Mills, J. E., Niang, M., Stepchenkova, S., Byun, S., Ruffini, C., Lee, S. K., Loutfi, J., Lee, J. K., Atallah, M. & 

        Blanton, M. (2008). Internet addiction: Meta-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the decade 1996-2006.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6), 3027-3044.

Farmer, R. F., & Sundberg, N. D. (1986). Boredom proneness-the development and correlates of a new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0, 4-17.

Ferris, J. R.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Retrieved June 20,

        2003, from http://www.chem.vt.edu/chem-dept/dessy/honors/papers/ferris.html

Finn, F. (1996). Computer-based self-help groupsOn-line recovery for addi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Services, 13(1), 21-41.

Gary, J. M., & Remolino, L. (2000). Coping with loss and grief through on-line support groups. In J. W.  Bloom, & G. R. Walz

         (Eds. ), Cybercounseling and cyberlearning: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 millennium (pp. 95-114).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ve disorder(IAD) diagnostic criteria. Retrieved December 2, 2005,

        from http://www.psycom.net/iadcriteria.html

Greenfield, D. (n.d.). Internet Abuse Test. Retrieved June 5, 2009, from http://www.virtual-addiction.com/pages/a_iat.htm

Griffiths, M. (2000).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3(2), 211-218.

Grohol, J. M. (2005).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Retrieved August 30, 2008, from http://psychcentral.com/netaddiction/

Hall, A. S., & Parsons, J. (2001). Internet addictions: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3(4), 312-327.

Han, E. G., & Choi, N. Y.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self control. Journal of Korean Hom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7(3), 171-180.

Hardie, E., & Tee, M. Y. (2007). Excessive Internet use: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Internet addic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 Society, 5(1), 34-47.

Hee, J. Y., Soo, C. C., Ha, J., Sook, K. Y., Seog, J. K., Hwang, J., Chung, A.,Young, H. S., & In, K. L. (2004).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8(5), 487-494.

Holland, N. N. (1998). The internet regression. Retrieved August 6, 1998, from 

         http://www1.rider.edu/~suler/psycyber/holland.html

Hsu, Y. J., Wang, C. H., Chen, S. H., Ko, C. H., Liu, S. H., & Lin, C. Y.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hild (CIAS-C).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wan, Taipei.

Huang, R. L., Lu, Z., Liu, J. J., You, Y. M., Pan, Z. Q., Wei, Z., He, Q. & Wang, Z. Z. (2009). Features and 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5), 485-490.

Hur, M. H. (2006). Demographic, habitual, and socio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n empirical study of Korean teenager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9(5), 514-525.

June, K. J., Sohn, S. Y., So, A. Y., Yi, G. M., & Park, S. H. (2007). A stud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rnet addiction, smoking, and drinking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7(6), 872-882.

Just click no. (1997, January). New Yorker, Retrieved September 18, 2007, from http://www.psycom.net/iasg.html

Kiesler, S., Zubrow, D., Moses, A. M., & Geller, V. (1985). Affect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 experiment in synchronous terminal-to-terminal discussi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1, 77-104.

Kim, H. J.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rearing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Internet use. Korean Journal of Human Ecology, 13(6), 861-874.

Kim, H. K., & Davis, K. E. (2009).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Evaluat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 anxiety, flow, and the self-rated importance of Internet activit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490-500.

Kim, K., Ryu, E., Chon, M., Yeun, E., Choi, S., Seo, J., & Nam, B.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in Korean adolescents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43(2), 185-192.

Kim, M. H., & Kim, M. S. (2009). Associations among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system, and learned self-concept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Korean Society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26(2), 63-73.

Kim, Y. H., & Chong, Y. S. (2005).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peer-relationship and Internet addiction in children. Korean Home Economics Association, 43(10), 103-114.

Ko, C. H., Yen, J. Y., Chen, C. C., Chen, S. H., & Yen, C. F. (2005).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r adolescents,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3(11), 728-733.

Ko, C. H., Yen, J. Y., Liu, S. C., Huang, C. F., & Yen, C. F. (2009).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nd online activities i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4(6), 598-605.

Ko, C. H., Yen, J. Y., Yen, C. F., Chen, C. C., Yen, C. N., & Chen, S. H. (2005). Screening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cut-off points for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1(12), 545-551.

Ko, C. H., Yen, J. Y., Yen, C. F., Lin, H. C., & Yang, M. J. (2007). Factors predictive for incidence and remiss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young adolesc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10(4), 545-551.

Ko, C. H., Chen, S. H., Wang, C. H., Tsai, W. X., & Yen, J. Y. (2019).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Gaming Version, for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in the DSM-5 among young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 4141.

Lam, L., Peng, Z. W., Mai, J. C., & Jing, J. (2009).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5), 551-555.

Lin, C. Y., Wang, C. H., Chen, S. H., Ko, C. H., Liu, S. H., & Hsu, Y. J.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Parent (CIAS-P).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Lin, M. P., Ko, H.-C., & Wu. J. Y. W. (2011). Prevalence and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4(12), 741-746.

Liu, C. Y., & Kuo, F. Y. (2007). A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6), 799-804.

Mattick, R. P., & Clarke, J. C.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social phobia scrutiny fea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36, 455-470.

Morahan-Martin, J. & Schumacher, P. (2000). Incidence and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1), 13-29.

Ni, X., Yan, H., Chen, S., & Liu, Z. (2009).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et addiction in a sample of freshme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2(3), 327-330.

Niemz, K., Griffiths, M., & Banyard, P. (2005). 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s with self-esteem,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disinhibition.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8(6), 562-570.

Olson, M. V. (2001). How Internet impacts the lives and user.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10, from http://member.tripod.com/martyman53/survey/impacts.htm

Page, B, J. (2004). Online group counseling. In J. L. Delucia-Waack, D. A. Gerrity, & C. R. Kalodder

        (Eds. ), Handbook of group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p. 609-620). Thousand Oaks, CA: Sage.

Pan, J. Y., Zhang, J. H., Ma, P., Liang, H. J., & Yang, L. X. (2006).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seni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10(18), 56-58.

Park, S. K., Kim, J. Y., & Cho, C. B. (2009).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Family Therapy, 36(3), 163-177.

Polauf, J. (1997). Telehealth: Email as a modality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Retrieved December 3, 2005,

       from http://telehealth.net/articles/email.html

Radloff, L. S. (1977). The CES-D scale: 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general population.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 385-401.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yu, E. J., Choi, K. S., Seo, J. S., & Nam, B. W. (2004). The relationship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dolescents. Taehan Kanho Hakhoe chi, 34(1), 102-110.

Shih, Y. C., Wang, C. H., Liu, S. H., Chen, S. H., Ko, C. H.,  &  Chan, H. L. (2010, Augu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Risk Factors Scale-Child (IARFS-C)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Howard International House Taipei.

Siponena, M. T., & Kajavab, J. (2000). Computer ethics-the most vital social aspect of  computing: Some

       themes and issues concerning moral and ethical problems of it.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0, from

        http://www.ifi.uio.no/iris20/proceedings/12.htm

Sleek, S. (1998, Sep). Isolation increases with internet use. APA Monitor, pp. 1, 30, 31.

Spada, M. M., Langston, B., Nikčević, A. V., & Moneta, G. B. (2008).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s in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5), 2325-2335.

Suler, J. (1999).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tion.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1,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cybaddict.html

Suler, J. (2000). Bringing online and offline living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Retrieved June 20,

        2003, from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integrate.html

Thatcher, A. & Goolam, S. (2005).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Questionnaire.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4), 793-809.

The New York Times. (2007). In Korea, a boot camp cure for web obses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8, 2008,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7/11/18/technology/18rehab.html?_r=1&ref=technology&oref=slogin

Tsai, H. F., Cheng, S. H., Yeh, T. L., Shih, C. C., Chen, K. C., Yang, Y. C., & Yang, Y. K. (2009). The risk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A survey of university freshmen. Psychiatry Research, 167(3), 294-299.

Velezmoro, R., Lacefield, K., & Roberti, J. W. (2010). Perceived stress, sensation seeking, and college students’ abuse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1526-1530.

Wallace, P.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dyanto, L., & Griffiths, M. (2006). 'Internet addiction': A critic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4(1), 31-51.

Widyanto, L., & McMurran, M. (2004).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4), 443-450.

Yang, S. C., & Tung, C. J. (2007).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79–96.

Yen, C. F., Ko, C. H., Yen, J. Y., Chang, Y. P., & Cheng, C. P. (2009). Multi-dimensional discriminative factors for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regarding gender and age.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63(3), 357-364.

Yen, J. Y., Ko, C. H., Yen, C. F., Wu, H. Y., & Yang, M. J. (2007). The comorbid psychiatric symptom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pression, Social Phobia,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41(1), 93-98.

Yen, J., Yen, C., Chen, C., Chen, S., & Ko, C.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3), 323-329.

Yoo, H. J., Cho, S. C., Ha, J., Yune, S. K., Kim, S. J., Hwang, J., Chung, A., Sung, Y. H. and Lyoo, I. K. (2004).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symptom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58, 487-494.

Young, K. S. (1996, August).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Toronto, Canada.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can be as addicting as alcohol, drugs and gambling, says new research.

        Retrieved October 30, 2000, from http://www.apa.org/eleases/internet.html

Young, K. S. (1997).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Potential explanations for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105 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5, 12-30.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237-244.

Young, K. S. (1998). 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Retrieved October 9, 2010, from the http://www.netaddiction.com/resources/Internet_addiction_test.htm.

Young, K. S.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Stud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 351-393

Young, K. S. & Rogers, R. C.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ts development.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t Bradford.

Young, K. S. & Rogers, R. C.(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25-28.

Zboralski, K., Orzechowska, A., Talarowska, M., Darmosz, A., Janiak, A., Janiak, M., Florkowski, A. & Gałecki, P. (2009). The prevalenc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pupils. Postepy Hig Med Dosw (Online), 63, 8-12.

 

背景圖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